序言
作品欣赏
艺术介绍
展览图集
视频档案
新闻报道
成交记录
联系我们
        中国书画界杰出女艺术家陈佩秋,为当今一代女奇才,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被评论界称之:“得宋元法度真谛者,当今独佩秋先生一人也。”她专攻花鸟、山水,诗书画皆精。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劲艳丽,又有明清文人画的墨韵雅致,同时又融入西方印象派诸家色彩的绚烂。她的“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古典的高华和大雅正声,并为中国古画鉴定正本清源。1981年在上海展览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著有多部个人书法和绘画专著,以独立、独特、特创的艺术风格盛誉画坛。
                    ——成莫愁
幻灯播放 / 停止播放
作品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品名:花树春风又一年 尺寸:66x70cm
陈佩秋作品
陈佩秋《竹石图》68x51cm
《竹石图》赏析
    
     字健碧,斋名秋兰室、截玉轩等。1922年1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河南南阳。1942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国立艺专毕业。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为画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2000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4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进个人奖”。
 
<
幻灯播放 / 停止播放
陈佩秋
施平、陈佩秋、成莫愁
陈佩秋中国画:吐故纳新 雍容大度
  

薛 锋


 
  陈佩秋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的常青之树,年届耄耋而笔耕不辍。以其画艺论,陈佩秋清新雅健的独特画风早以为艺林所重,且从者如流;以史观而鉴,陈佩秋的学艺经历,以及逐渐梳理而成的美学信念和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超越的变法精神,其本身就可看作是一部“活画史”,以供无数画坛后学参详、借鉴。陈佩秋曾提出过“既美且难”的创作命题,殊不知论陈佩秋之艺术也遭遇如此境况,既知其美,而却难于下笔。究其缘由大概有两方面。其一,她于工、写兼擅,且各种题材皆备,大至山川河岳、风雨明晦,小至案头清供、日常蔬果,凡触于目者,无不涉笔成趣,而论者往往顾此失彼,故其难。其二,陈佩秋作画不拘泥法度,绝不依傍于哪家哪派,风格多变堪称“一日有一日之面目”,正如羚羊挂角,难觅踪迹,其难者二也。再者而言,陈佩秋通览画史,对古代画理画论又有阐幽发微的独到见解,仅就本文开头所举二端而言,就足以写一部洋洋万言的专著来论述,又岂是区区小文可论其万一?   
 
       陈佩秋成长于家国忧患之时,其性秉刚强,慨然有丈夫气,同时又具有女性独有的敏感与观察力,二种特质兼长并美,既能有山辉川媚之资,又能有蕴玉藏珠之富。正是有了这两种特质,所以陈佩秋作画既能工整明丽,仪态娟媚优雅而不呈婵娟故步;又能放笔写意,如大将用兵,有气吞万里之势。    

       诗家有论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私意以为,以此语论画家的创作也极为妥帖。无论今古,惟有倾注了真感情的作品才足以打动观者,而这种真感情则来源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真眷恋、真关怀。陈佩秋正是以一种广博兼爱的情怀去体察山川明晦、鸟语莺啼。所以她笔下的诸多物象,如竹林幽鸟、蕉底栖鸭、山花烂漫、兰若蝶影,无不呈现一股从画家心间流淌而出的兴旺向上的生命力;欣欣然、活脱脱,呼之欲出!诚如稼轩所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然而,这一切自然也得力于画家高超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驾驭笔墨能力的“难”,这种技巧的锤炼一则得自于长期写生的探索,一则来自于传统法度的浸淫。中国绘画,颇重“取法乎上”。陈佩秋从艺之始,即能标唐宋之高格直溯画源,于唐宋绘画三沐三起之间犹能洞悉古人微妙处,故陈佩秋早年的花鸟画和学古之作,即使放置于古人作品之列,亦莫能分辨。所谓能得古人之髓者,正是如此! 
  
       陈佩秋绘画创作中另一值得注意的特质就是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谈及这一特质就自然会涉及到中国画的“革新”这一话题。中国画传统博大精深,而能为“透网鳞”者,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过人之才能。平生不欲随人后的陈佩秋自然不会满足于在古人的门户之中讨生活。所以她很早就开始关注西方绘画,试图以西方绘画的语言来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对于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尝试与革新,画中之敷色,如同词之雅郑,同样是红、黄、青、赭,善用者自然是增色添彩,不善用者则极易近俗,判若天渊。观陈佩秋近期山水画作,画面构图已比早期更为开阔。她并不以峰峦起伏、山势变化来造成画面的奇崛、险峻。而是以铺陈之法,力求画境的深邃厚重;以传统笔墨点线为骨骼,而大胆采用西方点彩派与印象派用色之法,在色墨交融的极大对比之下,在色彩斑斓、光影迷离之间,为观者洞开了一个新奇优雅同时又静谧深邃的审美境界,凸现出无穷的生机活力。    

       昔谢稚柳先生曾有文论曰“中国画是空间艺术,讲客观造型视觉形象;亦是时间艺术,随欣赏而不断给读者以新的感受。不是纯客观描绘,是宣泄主观情感,交流情感。欣赏者面对创造的自然之界,感受到作者的胸怀、气度、情操、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陈佩秋的艺术正是在古今中外的上下求索之中,在老而弥健的身体力行之中,使人感受到她吐故纳新的雍容大度。
 
  
  春风千里(中国画)  陈佩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perindex.htm>(责任编辑:杨乐)


 
西泠秋拍赏析:陈佩秋《四时山水》


2012年12月24日 17时04分  来源:凤凰财经
  
  
  
陈佩秋 四时山水设色纸本 镜片(四帧) 2002年作
 
  读陈佩秋先生的访谈,发现她十分反对以性别论画。有一次,徐邦达先生评一幅马湘兰的画好,没有脂粉气,陈佩秋反诘道:“若把名字拿掉,你看得出哪张是男人画的,哪张是女人画的吗?”

  语惊四座的陈佩秋先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海上画家,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的常青树。她曾在国立艺专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黄宾虹、郑昌午等人六年,打下了传统笔墨技法与西画素描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她与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结为伉俪,继续潜心研究书画及其理论。她的画既富于宋画精审于物的写实精神,又深得西方印象派用色之法,工、写兼备,色彩绚丽,开阔大度,豪放爽利,以“健碧”为字,名如其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陈佩秋从花鸟画转而倾注于山水画研习。她一方面取法清代六家四僧、元四家、北宋郭熙范宽甚至五代的荆关董巨;一方面重视写生,以广博兼爱的情怀体察山川明晦、鸟语花香,真正做到“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一方面关注西方绘画语言,吐故纳新,稳中求变。欣赏陈先生九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感触尤深。

  《四时山水》创作于2002年画家80岁高龄之际,是对陈佩秋艺术个性的全方位阐释。其中《青溪草堂图》绘春景,取唐人刘慎虚《阙题》诗意:“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画中山水取景平实,丘陵连绵不尽,蜿蜒起伏,交相辉映的韵律感和稳定感使画面显得轻松而优雅。画家用细紧有力的勾皴点垛再现潺潺春水、山中小村、溪边草堂和讲读之人,以石绿染早春山色,以墨色晕枯荣高树,用墨、用色互为渗透,把对乡村的怀恋、对自然的向往浓缩在平远朴实的山乡小景中。

  《夏日山居图》与陈佩秋名作《紫树绿茵》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山色更浓,花色更柔,结构更精微。用她自己的话说:“南方的山长满了杂树和竹子,郁郁葱葱,但山势都是平缓的。在画的时候,我不采取垂直的线条和面来表现它的险峻,而是用长长的横线,大笔扫过去,勾画出山的轮廓,表现它那广阔无垠的气势,并且采用绿色覆盖,林木画得多一些,把山画得很温和。”苍翠欲滴的青山层层迭迭如同屏障,一树树紫白相间的花树如锦缎如银河,白墙黑瓦的村舍星罗棋布,是画家受印象派绘画色彩启发,为丰富画面效果所作的努力与创新,是款识“流水门前银作带,名花屋内锦为衣”的幽远宁静的意境。

  《翠滴浓阳图》取石涛《秋意山水图》之意,题诗亦引用“一带长林送远秋,坡头想见读书楼。行来不觉衣衫湿,翠滴浓荫日午收。”而略有改动。陈佩秋先生曾说:“专用青绿主色来表现山水,是历史上的画家创造和概括大自然的一种形式。而我眼前见到的山,它的高耸和突出部分,在光照之下非常亮,几乎近于白色。而云层为高山遮住了光照,也几乎近于黑色。”画家在敷设青绿的基础上以通透的墨色大面积晕染云雾,构成了黑白、虚实、浓淡、枯荣的对比,极具李白诗中“不知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光影流动感,是画家清新雅健画风的绝佳展现。

  《江亭初雪图》绘冬景,是一幅“白山黑水”之作,也是一幅彰显画家临摹与写生双重功力的上乘之作。彤云密布,积雪盈尺,老树虬枝,江边危亭,画家使用焦墨枯毫散笔皴擦山色幽暗处,使用淡墨渲染水岸、云天相接处,使用少量暗淡彩墨勾画的江亭虽在画面中仅占一隅而毫无被压迫感,反而令雪景生动不少。四株秃枝老树参差交错地立于最前景,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神韵,颇有韩愈笔下“雪拥蓝关”的诗意。

  谢稚柳先生曾写道:“中国画是空间艺术,将客观造型视觉形象;亦是时间艺术,随欣赏而不断给读者以新的感受……欣赏者面对创造的自然之界,感受作者的胸怀、气度、情操、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读陈佩秋先生《四时山水》,我们领略到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美,是吸纳西方印象派技法的色彩美,是精研帖学后提按顿挫的书法美,更是大自然四季变幻下的造化美。咫尺画面,境界宏阔,艺术之美岂有雌雄之分?

  作者:焦傲



 
 陈佩秋:有些传世名画靠不住


  2012-12-20 07:15:15 来源: 新闻晨报 (上海) 

 
  晨报记者徐颖 实习生罗梦影报道 “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讲座近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九旬高龄的书画艺术家及鉴定家陈佩秋勇敢质疑中国古代名画真伪问题。

  在《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一书中,记录了陈佩秋对六幅名画(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时代风格的分析,及对作品中用笔用墨的特征、细节的详细比对,以揭示每幅画的疑点。她指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不是阎立本的作品,也不是宋人的摹本,它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有必要进行重新认定。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陈佩秋认为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迹,并呼吁:“南北宗”论可以休矣!而马远的《踏歌图》,她也从各个角度来论证不可能是真迹。


 
陈佩秋的书法语言


  2012年12月18日07:18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戴小京 薛文婧


  
  
陈佩秋书常建诗

  
  陈佩秋书王昌龄诗
  
 
  陈佩秋书李白诗


 
  戴小京 口述 薛文婧 整理

  我与陈佩秋先生很熟,早在30多年前,刚恢复高考时,我要去广州上学前专程拜访了陈老。当时谢(稚柳)老和陈老一人给我写了一幅字,这是我头一次看到独立的陈老的字,以前她的字我仅在画上看到。至今谢老和陈老的这两幅字我都悬挂于家中。我常常琢磨她这个字,真的想不到,她的草书会写得这么好。我自己是一直从事书法学习的。在那时我就觉得,一直知道陈老画好,没想到她的书法比当时很多书法家都不逊色。我认为是因为她的画名太大,所以她书法的名声就很被画名掩盖掉一些了。但因为这段故事,我后来一直都很关注陈老的书法,并逐步了解她的人,她的个性。

  陈佩秋先生是一个很有思想,非常有个性的人。你看到她的字,首先会发现这是很纯正的中国书法,我们讲的原汁原味儿。我看陈老整个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先前我看到的是她的草书,后来我看到了她的小楷,非常精到的小楷,我非常惊叹,因为那是非常正宗的、完全是从晋唐一路正脉下来的。现在很多人讲求创新,我并不排斥创新,我对现在很多新的书法艺术现象也没有去深入研究,但是我就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的东西,首先应该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是什么,它一定就是这个。包括京剧也是,昆曲也是,如果有些东西一出去以后,它就回不来了,它就不再是这个了,它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所以不管怎么说,它就是这个,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不能是纯粹的模仿、临摹,一看就是谁的。比如说你学古人,你仅仅是模仿,那只是拿对方的字来写我的字而已。当然这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我觉得这还没做到最高、最好。我们所说的书法大家,最终的东西都应该是他原创的。近年来我看陈老书法很多,作品更加奔放,更加自由,但随心所欲,却不逾矩。线条比以前更厚重和老辣。当年她给我的那张是我觉得更多是飘逸潇洒的线条,很灵动;现在感觉要更加凝练沉着了。

  所以,传统和个性这两点是不可偏废的。我觉得当代我们在强调某一点的时候会忽略另一点。比如你强调传统的时候,如果一味讲求克隆,我觉得这个至少是不高级的;但是你讲求创新的时候,离开了那个事物本身的时候,就不是它了,让人一看这不是书法了。这就能看出陈老先生的高明之处:她的书法让内行看,不会摇头;让外行看,知道这是陈佩秋。所以我讲,她很有思想,很有个性,后来在对她逐步的认识了解中,我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陈老她始终在想,包括她最近在古代几件作品鉴定上所提出的质疑。我看她的推理和分析,她都不是凭空的理论,她讲求的是比较。就是拿那个时候的绘画风格、绘画技巧、绘画应有的特点来进行阐述。如果第一点说她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那么第二点她是善于用理论分析、善于捕捉、善于寻找一些规律性东西,然后去总结归纳的人。这两点而且是融合在陈老她所有创作中的。因为她的眼光首先是来自于实践的,对中国书法这种笔墨的处理方式就是中国书画的语言,她有深入的实践把握,她有这个能力和胆量。她如果没有这种深入的实践,没有吃透,她是出不来这种东西的,提不出这些看法的。再加上她又是很有理性的人,她不是蛮不讲理和霸气十足的,她的见解是建立在她缜密的分析上的,而这些东西同样体现在她自己绘画和书法的艺术创作中。

  戴小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书画研究院兼职画师。



 
陈佩秋谈古画真伪


  2012-12-11 09:17 来源:新民晚报

  
  一直被认为是马远真迹的《踏歌图》

  “名画”“名家”未必靠谱。当代书画大家及鉴定家陈佩秋先生历经十载,再度质疑中国古代名画重大问题。90岁高龄的陈佩秋昨天做客“上图讲座”,将名画的疑点一一公之于众,让在座读者获益匪浅。

  限于时间,陈佩秋昨天剖析的是四幅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名画--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以及马远的《踏歌图》,她指出它们不可能是真迹。这也是陈先生首次在公开演讲时否定《踏歌图》为马远传世作品。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首发的《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通过对话体例,将陈佩秋的观点、论据和鉴定方法记录在案,也为历史“留此存照”。

  清宫收藏 未必真迹

  马远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其绘画风格继承并发扬了李唐的画风,他绘画的构图布局,非常符合文人对山水画的品赏趣味,也为日后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天地。在章法上,马远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其意境可以赏,可以想,趣味无穷。

  20世纪80年代,以谢稚柳、启功等老先生组成的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看古画,记录大陆各大收藏机构馆藏马远作品有16幅,其中13幅被鉴定为“真迹,精”,包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踏歌图》(绢本、设色、立轴、192.5×111厘米)。陈佩秋认为,即使是清宫收藏的作品,也未必是马远的真迹,除了几件屈指可数的公认作品外,对其他一些挂名作品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简述理由 条条在理

  陈佩秋简述了她的理由,简要分析了画的构图、山石皴法、人物、松柳树、宫殿、水景等笔墨技法和画上题写的书法等8个方面。比如,通观《踏歌图》,并不是边角造景,而是全景造型,不符合“马一角”的构图风格;马远对中国绘画史的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自己的大斧劈皴的画法,但此画皴法杂乱无章;画中的六个人物,线条僵硬,形象猥琐,持杖老人的右手五指部分画成一团,后面拍手的左手小指最长,不合比例,与《山径春行图》《月夜赏梅图》里的人物比较,有质的区别;马远以画水出名,但《踏歌图》中的水败笔连连,下部画面里,奔腾而出的山涧溪水波浪水型规律雷同,缺乏神韵,甚至犯下常识错误,将洼地溪水画成了向右侧高地流去。

  陈佩秋的结论是,《踏歌图》这幅画经不起细看和推敲。

  方法可鉴 勇气可嘉

  陈佩秋先生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虽说是“一家之言”,但对美术界、收藏界都是一份重量级的参考依据。如果当代无人有这份勇气和能力去提出不同见解,就会让谬误流传,贻误后代。画家的创作应该遵循南齐谢赫提出的艺术创作“六法”,我们的鉴定和欣赏也应该遵循“六法”,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权威。

  与会读者认为,陈佩秋先生鉴定画作真伪的方法,值得今人学习。阅读《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能领会到陈先生的鉴定方法,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的分析比较,了解怎样欣赏一件作品及如何鉴别它的好坏。


 
  上图周日举办学术讲座

  陈佩秋谈古画真伪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 来源:新民晚报  乐梦融


 
  本报讯(记者  乐梦融)12月9日下午3时,“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学术讲座将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年逾九旬的书画大家及鉴定家陈佩秋先生作为主讲人,将通过全新鉴别观点,讲述五代宋元绘画风格,质疑中国古代名画真伪问题。

  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一书,记录了陈佩秋对六幅著名名画(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时代风格的分析,及对作品中用笔用墨的特征、细节的详细比对,以揭示每幅画的疑点。该书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陈佩秋先生科学而严谨的鉴定方法,为读者开启通往六幅古画真相的大门。



 
陈佩秋
  
  来源: 华商网     2012-09-19 19:41


  
  陈佩秋

  陈佩秋,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编辑:赵萌


 
陈佩秋的书法艺术

慈悲喜舍的博客   (2012-04-02 20:35:45)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也许由于画名太盛之故,当今艺坛,人们似乎只知道陈佩秋先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画家,而往往会忽略她的同样可称登峰造极的书法艺术。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如果稍作留意,人们便会在陈先生的画幅上,读得与其画面相为呼应的题款文字。这些文字或娟秀古淡,或雅健清脱,与之所绘互成云蔚、相得益彰,此乃传统中国绘画通然一体、气息所贯之要诣。当今画坛,所谓擅画者岂以百千之计,然能至此境界者,实称寥寥矣。从外在形态看,这些题款文字或可归于晋唐楷帖一类,其秀雅状,类似“二王”楷书中的《乐毅》、《曹娥》及《玉版十三行》,而秀中显拙之态,则更与世传钟太傅“三表”中的《宣示表》神延气接。

  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陈佩秋艺术观念的不断成熟和画风由工致向狂放的转变,她的题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通篇画面看,这些已经出现行书笔调的题款文字,似与她的日渐趋于写意绘画的总体风格更为一致。尤其是画幅中不时充溢的铁划银钩式的清拔劲健的陈氏笔体特性,令人过目不忘。大约也在这个时候,人们还注意到在陈佩秋的画幅上,出现了另一种既不同于汉碑又有别于简牍文字的题款样式,此类题款举重若轻,似谐而庄,虽无长篇大论,却从形式上拓宽和丰富了原先的表现格局。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结束不久,社会迎来了新的文艺复兴期。在当时的全市书法展上,陈佩秋的书法作品开始亮相。人们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件四尺整幅的以米襄阳笔意书写的鲁迅诗作,但见笔体严谨、真气弥漫,既见得取法渊源,又不失个人风貌,一时引来无数驻足者。未久,在一次新春专题书展上,陈佩秋又以更大尺幅作大草书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绝句。此诗篇虽只短短二十字,但通篇间那吞吐腾挪、拍天割地的如虹气势,至今仍是同道们反复称赞的话题。从此之后,原本就因画事而应接不暇的陈佩秋,斋馆里又骤然多起了不时请求书作的旧友新朋。人们都为争相求得片纸只字而欢欣不已。

  极富个性的陈佩秋先生的书法之作,具有纵逸抒情的表现特质。这一特质,和在书作上同样具有典雅丰腴鲜明风格的谢稚柳先生一样,是创作中最为难得的,也是古来艺术家即使竟一生心力,也未必能够获得的。谢、陈书法风貌之区别,犹如唐代大书家张旭和怀素的“癫肥醉瘦”的不同创作风貌一样,都本质地代表了一代书家的最高艺术水准。

  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今,精力饱满、思维敏锐、年已八七高龄的陈佩秋先生,依然日日不辍于书画创作。此《陈佩秋草书古诗集句》包括了作者分别书于新世纪之初和近时的最新之作,通览全册,人们有理由相信,以陈先生的精深造诣和才华修养而论,她是一定不会辜负于当代艺坛的。



 
  浓墨重彩陈佩秋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4日 09:28   来源:新闻晨报



  
 
  竹雀图﹙国画﹚陈佩秋
 
  宣家鑫

  近几年来,时有机会聆听陈佩秋关于中国画艺术鉴赏和创作的心得,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美”和“雅”。作为独步当代画坛的领军人物,陈佩秋先生将对中国画艺术的追求作为她永远不变的人生主题。她把一生倾注于绘画艺术,年逾古旬,依然孜孜以求“亦美亦雅”的艺术真谛,并且厚积薄发,在中国画领域打开一扇窗户,让人们领略到一种崭新的面貌,她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探究到老、真诚到老的一代书画大师。

  陈佩秋,1923年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斋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自幼酷爱绘画,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出版有 《陈佩秋画集》、《谢稚柳、陈佩秋画集》。

  陈佩秋的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她把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色。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工笔重彩已被视为畏途,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画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陈佩秋,守着工笔花鸟画的阵脚,而且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有着更精深的造诣,把工笔花鸟推向新的水平。陈佩秋绘画生涯虽然是从工笔入手,但对写意流派的精华,她也是尽情地吸收,化为己有。在其绘画艺术中,把工笔和写意的两种画风,融为一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陈佩秋的泼墨写意,并不是东涂西抹,采用的写意方法,也不是线条的削弱,而是把线条的艺术性加强了,以特别讲究的用笔用墨,把线条变得更生动、更奇特了。

  此幅《竹雀图》是陈佩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的一切是显得那么的自然得体:大片背景,或为兰竹双清,往往以积墨积色的方法层层渲染,竹、兰丛深密间透出光亮点,常常用以表现鸟的形态,鸟亦以意笔勾写,墨彩层层积写,既突出了画面的主体,又表现了竹鸟的上下关系,更充分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此画的黑白关系和疏密布局同样极具特色,以整个画面之墨暗凸现画中主题--兰竹双清的色彩,明者暗之,暗者明之,明暗对比分明,这已成为陈佩秋花鸟画中十分常见的处理方法,也成为她花鸟画构图布局的一大特色。类似的表现方法,事实也是二十世纪从艺术院校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画家的特色,这突破了传统绘画计白当黑、意会空间的成法,充分地展现写生中提炼章法构图的学院派中国画家的特长。陈佩秋在其花鸟画中亦广泛运用了积墨积彩的方法,亦开辟了传统花鸟画构图章法的新途。陈佩秋所专擅的积墨积彩的新法,最终令她花鸟中成功地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的艺术天地。



 
  西泠秋拍:陈佩秋工笔荷花图赏析
  



  陈佩秋 白莲图 设色绢本 画心 1974年作 54.5×46cm


 
  钱道明

  书画古玩的爱好和收藏,历代有之。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无不喜好,或雅玩或收藏。而海上是全国收藏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涌现出一批军旅收藏家(俗称老干部),如曹漫之、王一平、李研吾、白书章等都是个中翘楚,他们的收藏个个辉煌无比。

  曹漫之先生是一位颇有学识的知识型老干部,是著名的山东四大才子之一,曾历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胶东北海保安司令、胶东支前司令员。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被任命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五十年代初即遭到不公正待遇,受到迫害,因此调离上海市委。此后他在复旦大学、华东政治学院教授法学数十年,并从此开始了他的书画收藏生涯。

  曹漫之先生因喜好书画的缘故,并因此结识了海上一批著名的书画家,如程十髪、陆俨少、唐云、白蕉等等,并多有往来。然和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关系尤为密切,交情颇深,成为莫逆之交。

  在文革中大批老干部被打倒,曹漫之、蔡志勇夫妇也在所难免。那时曹漫之夫妇都“靠边站”,每天无所事事。作为画家的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也是“靠边站”。他们因此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书画,与各自对书画的见解。也就是在那个年代,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为曹漫之、蔡志勇夫妇绘制了大批书画。

  此幅设色麻质“荷花图”,即是于74年陈佩秋先生遵嘱精心绘制于麻布上。我们都知道绘画用纸无非为宣纸(生、熟、皮)、绢、绫等,然在绢和绫上写书法和绘画即已很难。在麻上作画更为艰难,因麻是粗纤维,有毛孔(国画颜料又不同于西洋画颜料),颜料上去会渗漏。就是在这艰难状况下,佩秋先生差不多耗时月余,运用宋元笔法,采取双钩、重染衬托之法,正反两面一遍复一遍,绘就于此麻质布上。

  陈佩秋先生书法绘画无数,然用此材质绘就仅有几幅,这幅即为其中之一,所以也深得曹漫之、蔡志勇夫妇最深爱之。在此幅画上,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沈稳的勾勒,我认为此画的绘就也是陈佩秋先生最深厚功力的再现。此次得曹漫之家属厚爱,把此幅“荷花图”送拍,相信定会受到各位藏家的惊奇和喜爱。

 
运营:上海澳中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澳中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 A楼1708室
电话:021-34280836    传真:021-32201289    邮编:200062
客服邮箱:William.Qiang@aconline.com.cn
热门词搜索:      上海     海派画家     冯大中    

主页 > 网上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