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品欣赏
艺术介绍
展览图集
视频档案
新闻报道
成交记录
联系我们

        自觉向民间美术探寻的林曦明,虽然在剪纸创作上用力最多,但是诸如青铜艺术、彩陶图像、汉画像石、原始岩画,都成了他参悟艺术真髓有选择地集古今中外之成的摇篮,终于在山水画革新中走向了文人艺术的民间化,西洋风格的中国化,传统山水的现代化。自己也成为了齐白石、林风眠之后一个最善于向民间艺术寻根而卓然有成的名家。

  --美术评论家薛永年

  

  
  他在艺术上追求朴实、清新和净化的格调,扬弃对象的实在性而强化对象的意象性结构。点、线、面、色、空、体都是情感的意象符号。他从来不把忧伤和重负留给读者,而让观众能轻松地呼吸并得到怡悦。他擅长于大面积的泼墨泼彩,以团块结构增强力度,但又惜墨、惜彩、惜笔,简约合度,尽得风流。在水墨大写意中呈现出灵秀、明快、散淡、空灵、幽深、奇峭、奔放的神韵。墨块凝重而飘逸,色彩活泼而不浮躁。线条流畅而有弹力,组合有序,整体感强,步入艺术化境,具有大匠风度。

  --画家周韶华

 

幻灯播放 / 停止播放
林曦明《青山鹿鸣》 68x45cm
《青山鹿鸣》赏析
林曦明《江南春早·乡村景色》68x92cm
林曦明《水乡之夏》45x68cm
                                                               
    林曦明1925年生,原名正熙,号乌牛,浙江永嘉人。擅长中国画、剪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雀会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等。作品有《红梅时节》、《水满鱼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乡》、《晚泊》、《山童》、《牦牛图》等入选全国美展,荣获国际大奖,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等。出版有《林曦明画集》、《林曦明剪纸选集》等。<<<<
幻灯播放 / 停止播放

林曦明的中国画

  博宝艺术网  2011-04-21 09:56:37    作者:苏宏丰

  
  
  
林曦明 漓江雨后 1982年

 

  曦明的绘画创作,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不断取得艺术升华,画中之我愈加集中、凝聚,那真挚的感情、深远的运思,通过崭新的形式,在和我们对话,直扣我们的心弦。这个成就,来之不易,简而言之,是由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艺术事业的忠诚,和鲜明、严肃的创作态度,能够坚定地站在国画革新的立场,不怕艰难苦辛,孜孜不倦,探索新的道路,向着光辉璀璨的未来前进。

  曦明的作品,分为现代的、古典的和民间艺术三大类,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曦明的创作原则,那就是他时常所说的:路子要正,思想要解放。路子正,是坚定地站在发展民族文化的立场,识见深远,充分理解到国画革新这一重大使命,必须纳入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才能完成。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方始看到世界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就是这样,他批判地对待遗产,反对保守、崇古、因袭前人窠臼,广泛吸取外来影响,但决不全盘照搬。因此能够沟通中外,融合古今,化为血液,滋注自己的作品,表现独特的风貌与个性,表现画中的新我。曦明对于当前以狂、怪、丑为“新”的观点,极为反感,力求在他的新作中创造艺术的纯朴美。他最欣赏别林斯基的名言:“纯朴是真理的美,艺术作品因为它而有了力量”。他的审美判断是相当深刻的。

  此外,曦明生长在农村,对民间艺术有深厚感情,而且长期从事漆画、泥塑、描金画和剪纸。他的剪纸创作尤为可观,对这门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人们把他的剪纸和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

  曦明的作品标志艺术的常青,奏出时代的强音,这是和他的艺术处理分不开的。例如无论整体、细节以及整体与细节之间,都十分讲求结构,掌握分寸。在他的画面上,黑与白,有色与无色,线与面,面与块等,有机地组合起来,而各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又如泼墨、泼彩皆以惜墨、惜彩为基础;再如涂、刷、渍、染并非泛滥成灾,一片模糊,可从笔势、笔踪寻味种种的动向。而且偌多的精美形式都是高速度地落于缣素,最后和审美感情融为一体,心手相应,契合无间,真乃大家手笔。境有清新、淡远、奇峭、幽深,笔可秀雅、奔放、拙拗、刚健,它们变化多端,而始终是情形兼备,以形传情,尤其是在创新的道路上逐一完成,这更非高明莫办了。贝尔提出艺术家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弗莱主张“审美感情乃是一种关于形式美的感情”,朗格宣称“艺术创造了象征感情的形式”。如此等等,其哲学根源有待分析,但都体会到感情与造型生死相依,艺术结构的形式深深影响艺术美的创造。对于他(她)们的论点,曦明并不排斥,而且予以借鉴。可以说,曦明既掌握情形合一的奥秘,更建立运用新形式的新法则,这就愈加难能可贵了。诚为石涛所论:须法自我立,须了法、化法,并去法障,做到了“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方为“遇关”、“透关”、“斩关”之能手。我们若从曦明的作品中,识别画家之“我”、之“形”、之“法”,以至不役于法,才是完全地理解他,并欣赏他的国画艺术,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


 

中国著名艺术家作品赏析·林曦明篇

  瓯江之子,寻找水墨世界里的江南梦

  
作者:吴向九

  2011年11月25日08:00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简介

  林曦明1925年生,原名正熙,号乌牛,浙江永嘉人。擅长中国画、剪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等。作品有《红梅时节》、《水满鱼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乡》、《晚泊》、《山童》、《牦牛》图 等入选全国美展,荣获国际大奖、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等。出版有《林曦明画集》、《林曦明剪纸选集》等。
  
  87岁高龄的沪上画家林曦明举起酒杯,优雅地晃动了一下,然后轻轻碰碰笔者的酒杯,淡淡地说出四个字:“有喜同乐”,便仰头尽饮半杯红酒。他的爱人接着说,林老刚刚被家乡的《温州日报》评为“瓯江之子”永嘉十大杰出人物。

  事实上,林曦明是个相当低调和谦逊的人,他的画作曾经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每次获奖时,他都从容、淡定;既没有喜形于色,也没有暗自得意;总是把每次获奖当成新的起点。即便是获得国际金奖时,他也没有找来朋友一起庆祝过。但这次不同,一个来自家乡的奖项却让他备感欣喜。

  林曦明为何如此珍视“瓯江之子”这个奖项呢?其实,答案就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林曦明的山水画大多取材于江南的真山真水,他将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桑梓之情溶于笔端,倾注到山水画作中。

  水墨寄情 丹青明性

  林曦明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溪口西山村,这是个风景优美、钟灵毓秀的地方,当地的一条仁溪河蜿蜒流过村庄。仁溪河水的清澈,雁荡山的雄强崎岖溶入了林曦明的血脉中。林曦明曾经由衷地说过,“故乡的山水孕育了我绘画的魂。”

  “山水不言有大美焉”,林曦明的山水画有一个永恒主题,即表现江南的山水之美。他的《江南水乡》表现的是宁静、清新、淡雅、悠远之美;他的《山居图》体现的是辽阔、高远、灵动、出尘之美;他的《柳阴》展现的是明丽、疏淡、简约、生动之美;他的《乡村之春》再现的是多彩、艳丽、丰富、盎然之美。

  林曦明笔下的山水之美不但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感,更能拨动人的心弦,俘获人的心灵,人会在不自觉中被带到山水的意境中去。“发现山水之美、感知山水之美、体会山水之美,再用水墨去恰到好处地表现山水之美,是我一生的追求。”林曦明强调。

  毛时安认为,林曦明的山水发酵于童年心目中,永远保持着未受污染童贞江南的美丽、亲切、抒情。“月是故乡明”。这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艺术家对于逝去的风景的追忆,对心目中精神家园的眷念。林曦明之于江南,有时像沈从文之于湘西。都是城市的“乡思病”。剪不断,理还乱。

  “乡情留韵逐云流,几时又入江南梦”。林曦明的山水画寄托的是一份故乡情,寻找的是美丽的江南梦。林曦明水墨世界里的山山水水,已经不完全是真实世界里的山山水水,而是打上了林曦明个人情感符号的山山水水。或许“水墨寄情,丹青明性”是对林曦明山水画最好的注释。

  转益多师 自成一体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林曦明不拘于“一门一派”,兼取众家之长,敢破敢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他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所作兼取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画的特点,笔墨豪放,意境清新,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13岁时,林曦明临摹《芥子园画谱》、《醉墨轩》、《钱慧安画谱》。后又师从温州古典人物画家苏味溯,学习人物画。在绘画初期就打下扎实的传统功底。30岁后,林曦明来到上海,师从王个簃,又广泛学习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艺术,同时研究现代绘画。与林风眠、关良先生相识,结为师友。

  “林曦明先生的中国画,妙兼南北,秀不乏雄。他的人物画,即得梁楷减笔人物的简练洒脱,也颇得关良戏曲人物的朴实稚拙,特别是一些表现乡村生活的人物,显得妙趣横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受黄宾虹、林风眠的影响,却不囿于一家一派。”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如此评价林曦明。

  在笔者看来,林曦明的山水画用墨俭省但却大胆、自由、奔放;构图简洁但却形象、饱满、天然;用笔删繁就简,寥寥数笔勾勒出青山绿水的神韵,看似拙,实际巧。

  “目前,上海滩健在的画家中,林曦明的山水画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上海金石书画家陈新民语气坚定地说。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进一步指出,在艺术探索上,林曦明不抱成见、不落俗套、锐意探索,在追求清晰明快的意境中,形成了简洁练达、墨韵淋漓、结构严谨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

  以人为峰 以脚为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林曦明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林曦明的山水学黄宾虹,但却没有抄写黄宾虹,是在得黄宾虹画意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简笔浓墨大山水的个人特色;林曦明花鸟学齐白石,但他的花鸟却不与齐白石雷同,每遇形与神的取舍时,尤偏于神;林曦明的两位老师林风眠和王个簃从不同侧面影响到林曦明的画风,但却没有让林曦明失去个性。

  林曦明表示,一个画家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不断创新,善于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前辈、超越自我。

  林曦明艺术创新的秘诀在于两点:第一,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充满激情,富于想象,敢于创新;第二,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真山真水中去,寻找素材、寻找灵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著名书画家瞿志豪认为,林曦明如今已经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林曦明虽然年近9旬。但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每年,林曦明都要外出写生。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黄山、庐山、华山等名山大川都成为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今年7月份,87岁的林曦明竟然在昆明写生20多天,每天,在昆明早出晚归,画了三本写生集带回上海。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这个大时代呼唤大美术、需要大美术,我顺应时代的潮流,用大水墨、大写意去表达现代的生活。这就是我艺术的最大特色。”林曦明最后总结说。

  《国际金融报》 (2011-11-25 第08版)



 

林曦明:我来自乌牛乡间


  2008年01月24日 05:03:19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踩在家乡的土地上,林曦明先生感到踏实而平和。陈莉莉摄


  在扎根乡土,贴近民众的艺术思潮影响下,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曾涌现和汇聚了一大批以表现“现代意识,民族精神”为己任的艺术家,其中由永嘉乌牛乡村走入上海大都市画坛的林曦明,就是一位在中国画和剪纸艺术上不断创新的著名画家。

  采访对象:林曦明著名画家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以下简称林)

  专栏主持:金辉记者(以下简称金)

  林曦明,字正熙,号乌牛,1925年十二月二十(农历)出生在永嘉乌牛仁溪西山村,其父为民间画工。由于家庭薰陶,4岁始学画习字,14岁随父从事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剪纸等。1942年到温州师从著名画家苏昧朔先生学习中国画,成为入室弟子。建国后,曾在乐清、永嘉参加土改,后在家乡仁溪小学和乐清柳市小学任教。1955年任浙江省文教厅创办的《新儿童报》美术编辑,后调上海《新少年报》工作。1956年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编辑,师从王个簃研习书画。1971年调上海中国画院工作,1988年评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

  长期以来,林曦明的中国画创作擅山水、花鸟、人物,亦擅剪纸。他的作品笔墨豪放,意境清新,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红梅时节》、《水满鱼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乡》、《晚泊》、《山童》、《牦牛图》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荣获国际大奖、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等。2007年春天在上海还举办“林曦明从艺70周年回顾展”取得成功。出版画册和诗集有《林曦明画选》、《林曦明国画选》、《林曦明剪纸选集》、《农村新窗花集》、《林曦明作品选》山水卷、人物卷,及《林曦明诗集》多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上海大学教授。

  “曦楼”背倚千竿翠竹

  林曦明老家在永嘉县乌牛镇。这里风光宜人,远处秋山层林尽染,丘壑绵绵悠悠,一派明人名家董其昌笔下的江南风光。背倚万竿翠竹的林家“曦楼”,门眉上的两字还是沙孟海先生的笔迹。道坦里的一株正挂果的橙树,在阳光下闪着金黄色,几只公鸡在悠闲散步,时而引吭打鸣,正是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难怪林先生眷恋着故乡。

  林先生在二楼画室里等我们。他身体硬朗,脸色红润,与我几年前见到的样子相差不大。老先生说话慢声细语,儒雅厚道,颇有君子之风。或许我们是老相识,我们的交谈也显得无拘无束。

  金:得知您刚从上海回来,我们就赶来了。早在去年我们专栏就准备采访您。这次回来要多住些日子吧。

  听说乐清市要在雁荡山建“林曦明艺术馆”,不知工程目前进展如何?

  林:前段时间,除了居住在上海之外我还到外地走了一些地方,回到老家才一个星期。你说的雁荡山“林曦明艺术馆”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夏季将可对外开放。我对这个地方非常满意,很感激乐清市领导的热情支持。

  年少受民间艺术熏陶

  金:几年前,您就有这个宿愿,现在得以实现,真是件大好事。我曾从上海报纸上看到您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曦明从艺70周年回顾展”的报道,很为您高兴。您从艺70周年了,回顾您的艺术生涯,您有什么感言吗?

  林:岁月如梭啊,一晃我也80多岁了。回眸我走过的艺术道路真是感慨良多。我出生在乌牛西山村,属永嘉乐清交界处,历来为民间石刻艺术、木雕艺术和剪纸艺术的发达之乡,我就是在乡村学艺中长大的。长期以来,我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才使得成为一名画家。从民间艺人到专业画家,又从不识字到大学教授,我依靠的就是扎根传统艺术,走表现江南乡村生活的探索道路。所以说,是楠溪江的耕读文化,雁荡山的秀气神韵和朴素的乡村生活共同造就了我的艺术风骨,也是在这种乡情的滋润下,古与今、中与外、民间与书斋、乡村与都市,各种不可调和的艺术情愫融入了我的艺术生命之中。所以,我离不开乡土,离不开民间。我感谢故土,感谢我的老师!

  金:在温州书画界,大家都称赞您的乡情浓厚,正如您说的也是感激民间艺术对您的滋养,您能说说当年在乌牛民间学艺的情景吗?

  林:我父亲是位民间画匠,受地方民俗影响和家庭熏陶,我四五岁开始喜欢画画,用木炭在板壁上涂写成一条5米多长的黑龙。涂鸦时还担心遭父亲批评,想不到父亲赞许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10岁时父亲领我入乡村私塾就学,攻读诗文,后到正式学校读书,那时我不忘临摹当时的香烟牌头的戏剧人像。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4岁随父亲学艺,绘制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和刻制剪纸。随父学艺期间,我接触了各种民间绘画艺术,其中有庙宇中的大壁画、戏台上的平池装饰画,直至民间嫁娶所用器具的金漆彩绘,这些无不滋养着我童年心灵的艺术萌芽。后来,我到温州跟随苏昧朔先生学习中国画、书法和诗词,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受益终生。

  金:苏昧朔先生是上海美专第一届毕业生,上世纪30年代活跃于温州艺坛的著名画家,他生于1901年,卒于1966年,初名纯和,以字行,号睡螺居士,平阳人。他的作品以表现最为下层的社会生活,如民间卖唱的乞丐或市民的生活,在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颇受欢迎。抗战期间因无人买画而债台高筑,生活极为潦倒。您还记得当年跟随苏先生学艺的情景吗?

  林:当然记得。他是我的第一位恩师。1942年,我17岁,是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我到苏先生那里的,他住在庆年坊,第一年父亲背着米到他家当学费,后来他不收了。苏先生的人物画名噪一时,画作墨迹未干就被人买走。他有个晚上作画、白天睡觉的习惯。为此,我得赶在买家到来之前习画,因而时常靠早起进行临摹。平日里他也让我着颜色,勾描人物。在苏先生家我学了4年,四年中我对文人画特别是对明朝四大家与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临摹,并结合苏先生的画法,着重攻习人物画。他时常教我诗文,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还进行书法练习。与苏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如同读高中、大学,从而打下扎实的中国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1947年秋天,我在五马街中百公司三楼“神州画苑”举办过“中国林曦明中国画展”,这是我师从苏先生的汇报展览,作品有人物、山水及民间风俗画100多幅。反响不错,苏先生也很满意。

  苏先生是上海美专的第一届学生,我问过当年上海美专的校长刘海粟先生,他对我说,他对苏先生有印象,称赞他是个好学生,水彩画得不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到上海找过我,想到上海中国画院工作,结果未成,实为憾事。

  受林风眠影响最大

  金:那么,您是如何到上海中国画院的?大城市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其艺术天赋是难以发挥的,您说是吗?

  林:是的。1948年春,我回到了故乡仁溪小学当校长兼美术老师,第二年到乐清柳市小学教美术,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时,我创作了不少作品,在报刊发表,因此1954年我作为乐清代表参加省第一届文代会,接着就被调到杭州进了《新儿童报》当美编。不久,《新儿童报》停办,我到上海《新少年报》工作,后因《新少年报》迁往北京,我便留在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干就是15年。

  我到上海中国画院也是有故事的。“文革”中,我下放到干校劳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指示上海画家为锦江饭店等六家大饭店作布置画。记得有朱屺嶦、应野平、唐云、王个簃等参加,我也从干校调回来参加创作。任务完成后,我被分配到上海中国画院了。这是我人生的又一大转折。在这里有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金: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天地,您的机遇太好了。我读您的画作,觉得您的作品博采众长,不时可见众多名家的风格,如齐白石的大气,林风眠的笔墨,关良的造型,同时有民间艺术的痕迹,甚至有民间剪纸的创造意识。其中林风眠的影响是否最大?

  林:到上海后,因工作关系,我有机会认识了贺天健、王个簃、唐云、关良、林风眠等名师大家,受益匪浅。我还拜王个簃先生为师,学习花鸟画。如今我上海家还挂着四个人的照片,一是苏昧朔,二是齐白石,三是黄宾虹,四是林风眠。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大师。虽然,齐白石、黄宾虹两师我没有正式拜师,但我引以为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林风眠先生。他是四位先生中最年轻的,我对他最崇拜。他的艺术见解最新,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建国初期,不少人不承认林风眠的画是中国画,而是西洋画,其实是他对中国画最早突破,是真正的创新的中国画。我与他是忘年之交,他在上海时我经常去看他,有时一坐就是半天,一看作品就是上百幅,甚至拿起画笔,亲自为我讲授画艺指点创作。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尽管他饱吸洋墨水,却再三告诫我,中国艺术家要立足世界艺术之林,一定要向民间寻找艺术之源。由于我们在艺术观念上如此契合,而且又是同姓,以致有人以为我们是父子。

  金:有人称您是画坛上“全能型”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和现代剪纸样样精通,各有妙处。山水小品如耐人寻味的田园抒情诗,有着江南一片宁静和谐的明快清新;人物画不画五官,有的只有侧影和背影,但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花鸟画别开生面,高度概括,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很想听听您对自己作品风格的评价?

  林:我的作品风格从源头上说,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因为我来自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你看我的《秋收图》,两个人物造型和线条是从我的剪纸《麦收季节》中演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剪纸风格,讲究力度,线条粗犷。我的中国画喜欢平面构图,应该属于现代中国画,比较讲究图案效果。金无足赤,人无全人,我的作品还有许多不足,只能说“艺海无涯”,现在只是进入从“有法”到“无法”的阶段,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金:现代中国画本应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作其支撑的,但是目前有的中国画创作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林:传统文化修养对于中国画画家来说非常重要,特别对于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传统文化修养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应完成融化到日常的创作之中。过去画中国画的人,要“诗书画印”具擅,而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笔墨等于零”,这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种艺术见解或是一时失言。但它反映的却是一种潮流,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我是不赞成的。如果把吴先生的口号改为“传统文化对于我来说等于零”,那还差不多。他是否认传统文化修养对画家作用的。当然,强调传统并非要守旧,传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创新,吸收各种流派,充实自己,像林风眠先生那样吸收民间画营养,如青花瓷器中的线条,很值得学习。他还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包括民间艺术。而且画好中国画必须在画家的思想观念上来一个更新,中国画的创新才有希望,中国画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乡土情结下的现代山水画 --林曦明的国画艺术
  

  人民画报撰文 刘培龙 彭丽

 

  林曦明先生是我国当代的山水画大家。他出生于浙江永嘉乌牛镇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就在闻名乡野的乡村画匠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门神画、扎纸、油漆画、泥塑等乡土艺术的熏陶,打下了扎实的民间艺术功底。上世纪40年代初,他拜著名国画大师苏昧朔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至今他的艺术生涯已有60多年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林先生来到了上海。虽然工作很繁忙,但他还一直保持着勤奋习画的好习惯。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贺天健、王个金完、唐云、关良、林风眠等大家,后又拜王个金完先生学习花鸟画。在这些博学多才的名家身上,他吸收了不同的艺术精华。经过多年的积淀,林先生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思维,他把创作重点放在了现代江南山水画上。在他的笔下,朝霞、残露、田野、柳岸、汀苇、碧洲、远帆、村居、翠峦、花海、鸟阵……仪态醉人又朴素如真,全然没有古人那种幽闭深山、悲悯人生的困惑,有的是一种现代的感觉,一种易于为现代人所接受的创作方式。

  林先生虽然从家乡来到了上海,但是令他魂牵梦萦的还是故乡那山水古镇:雁荡山、楠溪江、乌牛镇……这些都时常在他的画面中出现。近年来,他经常返乡。在他心目中,只有将那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情结注入笔端,画出的山山水水才会让赏画的人沉醉。于是,他特意斥巨资在永嘉乌牛镇的旧居原址上建了一座林曦明艺术馆。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时间能待在家乡,创作更多富有江南特色的作品。

  除了绘画,林先生在书法、诗歌、剪纸等方面亦颇有成就。特别是剪纸,他的剪纸生涯比他的绘画生涯还要长。作为中国剪纸协会名誉会长的林曦明先生,其剪纸创作以人物为主,兼攻山水、花鸟,主要涉及中国乡土题材。他所创作的数百成千幅反映中国农村变化的剪纸佳作,既吸收了北方剪纸的长处,又富有南方剪纸的特点,刀法细腻精到,形象生动传神,蕴含文人墨香。 林曦明先生的国画中蕴含着剪纸的简练特色,其剪纸中又融合了国画的写意笔触,两者相互补益,真可谓相得益彰。

  林曦明小档案:字正熙,号乌牛,1925年生,浙江永嘉人。著名国画家、现代剪纸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海上水墨画院院长、上海水乡书画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

  出版作品有《林曦明国画选》、《林曦明画集》、《林曦明剪纸选集》、《林曦明诗集》等。近年作品多次被选送到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欧美、东南亚诸国展出,皆受好评并多次获奖。


 

林曦明:用传统笔墨追求现代感
  

  
  屈指算来,林曦明先生从18岁在家乡温州拜师学艺开始艺术生涯,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如今到了成熟的收获季节。日前,到林府拜访,林先生正在集中整理自己的作品,拟分山水、人物、花鸟等卷系统地出版画集。翻阅已面市的两大册印制精美的《林曦明作品集》山水卷和人物卷,林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从艺的体会是绘画要有现代意识,民族精神。”
  
  确实,在林曦明这一辈老画家中,他是比较新派、追求现代感的。尤其是他的山水,全然没有古人那种幽居深山、悲悯人生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现代的感觉、现代的生活题材和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以内容看,他的作品大量地从生活中掇取题材,如《杨梅熟了》描绘江南杨梅丰收时节的景色,《乡村秋色》展现江南金色的秋景。
  
  他有更多的作品展示农家田园生活,如渔猎、晚归、放牧、田趣;以基调看,作品以情动人,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并把生的活力融入对江南、对故乡的热爱之中。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长线表现。林先生从家乡来到大上海,但是他梦回魂牵的还是对故乡的一往深情:雁荡山、楠溪江、乌牛镇……这些成了他时常表现的对象。
  
  除了绘画,他一生的几百首诗作,很大的比重是写故乡行、忆故乡的。他还刻有一方“好江南”的闲章,专门打在他的得意之作上。正是通过表现故乡、江南、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的作品如《故乡山常绿》、《水乡情》等,始终有一种清新明朗、生机蓬勃的力量,情和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为了表达这种时代感,他在笔墨、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艺术探索,以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笔墨酣畅淋漓,变化多端,以表现江南的灵秀;用色大胆,该黑当黑,该红当红,雅致而不媚俗;构图虚白相间,追求简约、疏朗、明快的艺术效果。他引进现代的技法是为了服从于现代意识的表达。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作品又是民族化的、赋予地方色彩的。如前所说,始终有一种追忆故乡、讴歌江南的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始终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构图技法为基础,他绘画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作品更富民族性。有一年,他的五张作品在伦敦国际评比中获奖,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追求现代意识的最大危险是失之偏颇,把握不住度,以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要顾及传统。对此林曦明表示,他十分反对。他主张“思想要解放,路子要正”。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一是把握住对传统的继承和学习。传统是多元的,林曦明钟情的是八大山人、齐白石、林风眠这些大师开辟的写意风格。几十年来,他反复临习、揣摩,从中汲以养料。
  
  他的绘画追求笔墨情趣、笔墨在宣纸上的韵味、变化、讲究线条的张力,往往寥寥数笔,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鲜明的形象;造型方面简约、夸张甚至抽象,但始终在“不似之似”的尺度上,没有滑到无限的抽象之中;
  
  二是注重功力。尤其是传统的绘画功力、书法功力和文学功力三者的结合。从他在故乡拜苏昧朔先生学艺起,他始终坚持学画、习书和作诗这三门基本功课,并把三者融会贯通在作品中:画以传情,诗以入画,书画渗透。他的书法厚重而不失灵动,几百首诗作大都晓畅通达,富有生活情趣,与画意和谐统一。
  
  读他的画,与读他的诗以及欣赏他的书法结合起来,会有更深的领悟,也更易理解他为什么提倡“路子要正”。不久前,笔者在上海虹桥迎宾馆看到他绘于八十年代初的大幅山水《太湖之秋》,以细笔一丝不苟地描绘太湖之畔船帆林立,橘林尽染的景色,就知道林先生在追求传统技法上曾花过何等细密的功夫;
  
  三是坚持“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态度,把写生作为创作的基础。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概括力很强的造型特征,全凭扎实的写生功力。
  
  他无数次地深入雁荡山区、江南林落以及祖国各地,无数遍地实地观察、写生,直到耳熟能详为止。细看他至今练存的几千幅写生稿,你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生活的气息、生命的力量从何而来。这里我想引用他的一首诗作为解读他作品的诠释:“群书翻尽寻法度,踏遍青山觅画材。方圆曲直点线面,梦里江南民族魂。”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婷

 

水墨大师展“水墨江南”

  2007年05月03日10:56   东方网  郦亮
 

  “水墨江南---林曦明从艺70周年回顾展”最近在上海美术馆揭幕。今年82岁高寿的林曦明是沪上一代水墨大师,他早年师从林风眠、吴湖帆等海派名家,故其笔墨有海派书画的精致神韵,但他又并不拘泥于此,大刀阔斧、豪情奔放、气势磅礴的用笔又让他在当今众多海派名家中显得出类拔萃。此次回顾展共展出林曦明从1949年到2005年的各类书画作品及剪纸作品近300幅。其画作以江南题材为多,而50幅剪纸作品最为引人注目。据了解,林曦明在作画前曾以剪纸闻名,尽管两种艺术类型形式迥异,但业内评价,从林曦明早期的剪纸中,已经透露出了他未来绘画创作的“气息”---那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黑白对比手法。展览将持续到5月24日。


 

大写江南
  
  2009年06月21日 08:19  中国乐清网
 

  林曦明,字正熙,号乌牛,1926年生,浙江永嘉人。

  4岁开始学画,11岁入家乡私塾攻读诗文,1942年从师学习中国画。出版作品有《林曦明作品选集》(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共四卷)及《林曦明剪纸选集》、《林曦明诗集》等。1993年入编《世界名人录》。因其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专业成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1993-1994年度荣获“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并入编美国传记学院出版的“世界精英五百位”、“世界风云人物五百位”。还被美国传记学院授予“国际文化大使”、“杰出艺术家”等。

  林曦明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当代书画院名誉院长、上海水乡画研究院院长、海上水墨画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上海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画大师、现代剪纸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等。

  6月16日,著名山水画大师林曦明艺术馆在雁荡山夫妻峰下开馆迎宾。林曦明艺术馆是林曦明在温州建立的第一所以个人命名的艺术馆,作为其个人作品的专门展示场所,今后将结合各类艺术活动,选择不同的赠品向公众开放展示。林曦明艺术馆的开馆为美丽的雁荡山水增辉,而雁荡山的灵秀使林曦明的作品更富灵气和生命力,名山名人相得益彰。

  喝着楠溪江水长大的林曦明,在艺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孜孜不倦,一直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从一名乡间的油漆匠成长为当代中国画大师、现代剪纸艺术家,成为当代海派艺术的领军人物。

  林曦明先生出生于永嘉县乌牛镇溪口西山村,其父林品衡是闻名乡里的画工。小时候,随父走乡串村,描摹漆画、壁画、戏台装饰画等,在林曦明的心里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

  他最早从事艺术创作的是剪纸,主要用于春节装饰龙灯装饰和作为婚事中的礼花。1949年,他在乐清工作时,在农村参加土地改革看到延安木刻剪纸之后,才真正把剪纸作为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艺术手段。那时,他创作了《劳军》、《市上归来》、《不误农时忙春耕》、《姑嫂上冬学》和《丰收时节》等表现农村新生活的剪纸,发表在《浙南日报》、《华东农民》、《浙江文艺》、《人民日报》和《新观察》等报刊上,在浙江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秀美和壮美是林曦
 

运营:上海澳中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澳中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 A楼1708室
电话:021-34280836    传真:021-32201289    邮编:200062
客服邮箱:William.Qiang@aconline.com.cn
热门词搜索:      上海     海派画家     冯大中    

主页 > 网上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