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拍卖预报

预展时间:2013年7月7日——7月8日
拍卖时间:2013年7月9日(周二)九点半开槌(全天)
联系电话:021-51701200

公司邮箱:customer@qingliange.com
拍卖公司官方网站:
http://www.qingliange.com/index.asp
{/dede:arclist}
市场动态 》
艺术教育 》
艺术新闻
《人民日报》报道徐伟德——欲说还休皖南深秋

在刚刚结束的艺博会上,11幅皖南风光系列油画以高贵优雅中透出浓郁乡土气息的强烈反差,震撼了观众。可贵的是,作者生活在都市,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华灯初上,车流汇成了流动的灯海,一幢幢明丽的高楼也不时倒映出匆匆的身影,和着熙熙攘攘进出自动感应门的时尚男女,一起拉开了都市的夜幕。
这是徐伟德熟悉的上海之夜。不过,站在23层的高楼上,厚厚的玻璃窗帮他逃离了暄嚣。
的确是逃离。徐伟德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里,挂满了皖南风光,一切原始而稚嫩。看着这些怡然启得、欢欣眺跃的山山水水,徐伟德渐渐淡忘了上海的夜已深沉,也淡忘了鬓边白发。
他又回到了30年前。
30年艺术熏陶,世代累积的书香,赋予作品优雅细腻、整诘自然的高贵气质
1951年,徐伟德出生于上海一户书香世家,最早临帖的老师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沈尹默。但当时年幼的他,并没有料到自己将来会和书画结缘一辈子。即便是父母,也 以为小儿子会继承家风,从事医学或者其他理工类学科。
但命运并没有给徐伟德提供这样的成长机会,1969年,他插队去了安徽农村。
16岁的徐伟德不自觉地拿出画笔,诉说心中的苦闷,他第一次发现了艺术的力量。激动之卞。他抱起一堆画作直奔县文化馆,一敲门也没打听谁是负责人,就没头没脑地说“我现在劳动,没时间画画你能不能创造一机会,让我继续画画?”
今天来看,徐伟德的行为完全符合艺术家的天性,但当时,他的行为很可能引发更 悲哀的命运。
命运毕竟给了徐伟德留了一扇窗。开门的恰巧是负责人,名叫邹晓青,他是徐伟德生 命中的第一个伯乐。面对这个鲁莽的年轻人,他回答:你画得那么好,我怎么不认识你?”在邹晓青的帮助下,徐伟德顺利延续了艺术梦想,从农村抽调去了地委宣传部,创作连坏画。
1973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招生。 命运再次垂青了徐伟德,7个县400个推荐人选参加考试,他获得了惟一的入场券。这所创立于1928年的高等学府,郁达夫、苏 雪林、朱光潜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在这里执教,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和丰厚的学术底蕴。
一停留就是26年。徐伟德在安徽师大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也孜孜不倦秉承前贤遗风教诲学生。这期间,他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皖南农村、山林,有时带着学生,有时干脆一个人在山里呆上一天,或者到乡亲们家里串门聊天。
不过,因为天天生活在皖南当时年轻气盛的徐伟德并不觉得这里的山水具有绘画价值。跟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艺术风潮,他主要画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代表作《蒙冻人的歌》入选第7届中国美展,并由中国美术协会送美国展出,被当地艺术机构收藏。偶尔想出点新意,就画一些绘画技巧的艺术创作题材,比如明明是人物,但他会刻意将其置身于复杂凌乱的环境中,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中捕捉秩序的美丽,而整体风格却保持书香后人骨子里的高贵记忆,画面优雅细腻、整洁自然。
当然,对于这样的挑战,徐伟德只作为一种游戏。但事实证明,把一个凌乱的秩序表现得富有层次与韵律的自我训练,不仅奠定了他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也帮助他日后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梦中家园。
隔着30年岁月,跨越千山万水,他用心灵浸润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有时候,离开反而会引发永不忘却的记忆。1998年,由于希望孩子返沪上学,徐伟德恋恋不舍地作别皖南,回到上海,工作也调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繁忙的工作让徐伟德无暇作画。
26年前插队农村时的失落感再度升起。
记忆就像潮水般涌现:外婆家的灶台要重新修葺了,那缺了角的瓷砖被烟火熏得发了黄;农家的墙壁也要重新粉刷了,阳光一照斑斑驳驳的;山间小路还是没有人呢,溪 水是那么清澈,河底的鹅卵石又那么美丽,自己还是那么快乐、逍遥、憧憬、自负……
站在巨大的画布前,和26年前一样,徐伟德又不由自主拿起了画笔。他流连于皖南的泥巴、杂草、山涧、桂枝,乃至农舍用具,每一片树叶都精心描绘出茎干,每一只小鸡都仔细梳理出羽毛,每一滴阳光都表现不同的色彩,虽然柴火堆放得那么凌乱,渡船的油漆已经脱落。徐伟德凭借自己30年的绘画功底,顺利再现了这些留存有青春旧梦的印记。
一位看了徐伟德皖南系列作品的观众曾留言:“我看到了秋的味道。”在徐伟德的作品中,虽然阳光是那么欢快地、慨地铺洒,但画面上总有几块永不消逝的、大面积的阴影,一眼让人体会到这只能是属于深秋的艳丽,那阳光虽然耀眼却已收敛,那绿叶虽然浓密却将凋零,那和风虽然清新却已有凉意。而皖南不带人工斧凿痕迹的风土人 情,虽然灵秀自然,却终究带着一会难以抑制的苍凉。
看着画布上这些熟悉的场景,徐伟德也略微满足地叹了口气,毕竟深秋了。
其实,梦回青春岁月的,又何止一个徐伟德。多少次,与徐伟德拥有相似经历的人们来到他家,走进装满回忆的书房,都会恍惚于这样的山间小路、农家厨房、夹杂着一 丝忧伤,感受着深秋独有的阳光,然后就像辛弃疾当年道“天凉好个秋”时一样,欲说还休。他们在消耗了几十年光阴后回到城市,或者习惯都市的节奏,或者喜爱现代生活的舒适,又或者至今无所适从都市的规则,但无一例外,偶尔会在夜深人静时遥望已经回不去的岁月,—丝不忍细察的苍凉浸润到柔软的心房。
现在,徐伟德几乎每年都要去脘南采风,他发现除了他青年时期走过、停留过、奔跑过、攀爬过的皖南,其他再美的风景,也无法让他产生绘画的冲动。他说,曾经,这里开启了他人生新的命运,现在,这里有开启了他艺术生涯新的道路,终其一生,他都将坚持描绘这个故乡。徐伟德坚信,皖南就是他作品的灵魂,是能令其写实主义风景画有境界的动力所在。
热门词搜索:

主页 > 新闻 > 艺术新闻 >